6月18日上午,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经理、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田江研究员和云顶国际yd333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杨万能教授应公司丁广大教授邀请参加第16期资源与环境青年创新前沿论坛,与华农师生一起探讨了南方酸性土壤中大豆适应养分逆境的根系调控机制和作物表型组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论坛由丁广大教授主持。
图1 华南农业大学田江研究员在作报告
会中,田江研究员从南方酸性土壤常见的毒害和养分胁迫出发,做了题为“大豆适应南方酸性土壤养分逆境的根系调控机制”的报告。田江老师首先介绍了南方酸性土壤存在锰毒、铝毒、铁毒以及低磷胁迫等的现状,然后简单介绍了果树中锰毒害的症状,以及相关解毒机制。柱花草是一种锰富集作物,研究表明柱花草中苹果酸脱氢酶SgMDH1可以促进苹果酸的分泌进而缓解锰毒,对改善南方酸性土壤锰毒害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南方酸性土壤中普遍存在有效磷缺乏的现象,田江老师还深入研究了酸性土壤中大豆高效利用土壤磷素的生物学机制,详细介绍了GmSPX5与转录因子NF-YC4互作促进天冬酰胺合成酶基因GmASL6的表达,进而调控根瘤氨基酸代谢的机制,该结果为进一步提高大豆的养分协同高效奠定了理论基础。
图2 公司杨万能教授在作报告
杨万能教授带来了题为“作物表型组技术最新研究进展”的报告。在表型平台的建设中,杨万能教授与他的团队自主研发出第一台用于农业领域的微型CT,建立了Micro-CT-RGB双模式成像系统,可活体无损地分析水稻分蘖和观察茎秆内部的结构,也可以利用CT成像系统分析小麦稻穗的动态发育。另外,他们还建造了数字化考种机,全自动脱粒数字化考种机等,实现了考种过程的便捷高效,为高通量考种带来了速度和精度的飞跃。他们以植物表型为核心,和不同的研究团队合作,建立了微观表型技术和数据库,将表型和遗传分析结合起来解析作物的遗传调控机制。
两位老师的精彩报告让在场师生印象深刻。报告结束后,两位老师同与会师生开展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背景资料」
田江,男,博士,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荣获国家优青项目、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青年学者和广东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称号。从事植物营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从事作物养分协同高效的应用基础研究。近年来,在豆科作物(大豆、柱花草和菜豆)根系协调适应酸性土壤逆境的机制,尤其在豆科作物根系生长发育、根系-根际微生物互作及其磷信号网络构建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近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和省部级等项目15项,在New Phytologist和Plant Physiology等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5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6篇,参编外文专著1部,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荣获了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兼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植物营养生物学专业委员、中国植物生理和分子生物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担任Frontier in Soil Science、Plant Biotechnology Reports的编委。
杨万能,男,博士,云顶国际yd333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负责云顶国际yd333作物表型组学团队和平台建设,云顶国际yd333作物信息学学科和智慧农业学科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作物表型组学和智慧农业研究,研发一系列原创作物表型技术和设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lant、Genome Biology等期刊60篇,其中封面、亮点和高被引论文6篇。自主研发水稻高通量表型技术工作被Nature Reviews Genetics点评为亮点研究工作。受邀担任《智慧农业》编委、中国作物学会智慧农业分委会副会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等5个智慧农业相关分委会委员;获批发明专利24项,转化4项,相关表型产品技术已在全国18省份49家单位推广示范,显著提高作物表型检测效率,促进我国作物功能基因组和育种研究。
通讯员:黄益丹